现实与虚拟之间:网络言论失范的伦理审视文献综述

 2023-08-20 20:01:36
  1.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自上世纪下半叶至今,全球信息技术不断飞速发展,据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于2019年上半年网民规模已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交往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平台,我国即时通信的用户规模已达网民使用率的96.5%,搜索引擎及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也分别达到了网民使用率的81.3%和80.3%,网民可以便捷的在网络社会中获取信息及表达自己的看法。网络社会作为一种虚拟社会的存在是区别于我们的现实社会的,我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与我们的现实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区别也使得网络社会的生态与现实社会有所不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对于我们现实世界时时刻刻所存在的巨大影响,在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数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网络虚拟社会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就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当我们在网络虚拟社会这样一个具有高自由度的平台里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的网络言论失范的问题,网络“键盘侠”层出不穷,网络虚拟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具有攻击性,煽动性,侮辱性的语言文字,图像等,这些网络言论往往十分刻薄,甚至是不敢入目,小到日常在自己的私人空间的吐槽式辱骂,到形成一定规模但并没造成社会性影响的粉丝之间的骂战,大到一些形成巨大社会影响的社会性事件,如从早期著名的“虐猫女子”事件到2019年艺人崔雪莉的不幸逝世,再到今年的明星粉丝与同人创作平台及其带来的一系列争端事件,让我们看到网络谩骂,网络暴力等问题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愈发严重的情况,网络社交中一轮又一轮的网络对骂的战争已是层出不穷,接踵而至,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约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出现大幅度的弱化,据中国社科院主办的2019年《社会蓝皮书》报告显示,近三成青年曾遭遇过网络暴力辱骂,这样的大量在网络交往中存在的行为给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多次提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倡议并进行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管理。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面对网络虚拟社会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希望可以从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的联系与区别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对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发现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所在,并有针对性的对如今网络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办法,尽可能的避免问题的进一步蔓延,并有效地逐渐缓解相关问题的存在,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二、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1.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性,其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网络虚拟社会相较于现实社会存在的一些关于空间场域转换,道德准则等方面的问题。
  2. 网络言论失范问题的成因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网络虚拟社会中存在的关于主体性,自由等的问题。
  3. 如何应对所存在的网络虚拟社会言论的失范问题,尤其是关于作为主体的人如何在虚拟社会中重塑统一主体,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环境,唤醒并内化道德意识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自1946年计算机诞生以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发展,许多相关的新的问题也,其中对网络伦理的探讨与研究也逐渐出现。西方社会最早出现非正式的计算机伦理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四十年代科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控制论”,他提出计算机的出现将对人类的善恶观念构成空前的挑战,但在当时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关问题才逐渐兴盛,受到更多的关注。1973年唐·帕克(Donn Parker) 领导起草了第一部计算机行为规范,出版了如约瑟夫·魏泽尔巴姆(Joseph Weizenbaum)的《计算机能力与人类理性》、特雷尔·拜纳姆的《计算机与伦理学》等相关著作,并在之后相继在高校开展了相关课程及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至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兴起与普及,西方学界提出要用网络伦理学取代计算机伦理学, 实现研究从技术层面向社会层面的转向,出版了诸如《信息时代的伦理学》《数字化生存》等著作。我国的网络伦理的研究基本也是在这一时期随着我国接入互联网同步进行的,我国在这一阶段首先是出现了一大批如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等译著,随着1997 年由陆俊、严耕合写的《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发表,我国开始正式关注网络伦理这一学术方向,并随之出现了如次年由严耕、陆俊、孙伟平合著的《网络伦理》等一大批专著,我国在网络伦理方向迅速发展。

随着上世纪末这一阶段国内外的关注重点都转向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特性及其带来的的伦理问题逐渐显露,相关学者开始更多的关注网络本身的虚拟环境问题,提出计算机网络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物理空间”而言,将主体至于一种“电子空间”之中,“在这个空间中,过去由于地域限制造成的信息沟通不便都将消失,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将形成全新的交流和互动关系,这就是网络交往和虚拟生活” 网络“无处是边缘,处处是中心” 的世界给人提供了一个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及情感交往因素的另一种虚拟生存环境。并针对网络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环境提出了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为计算机伦理所制定的十条戒律等针对网络虚拟环境的道德准则,我国学者也提出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交往问题是网络伦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的问题,网络道德与既有道德的问题等是网络伦理研究中的重要悖论性问题,并就此进行了研究讨论。

而对于网络言论所出现的大量谩骂等不道德言论的问题上,我国的主要关注点是对网络暴力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通过网络行为沉重打击人们精神心理的软暴力,它主要体现在通过网络(微博)上的语言,对一种事件、现象或对某个人、某个部门进行攻击,或者发布信息制造轰动效应,达到诋毁目的,从而引起无数人们的追随与围观,引发庞大规模众人参与旳网络事件。 也有学者将网络暴力定义为: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的、非理性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 而国外学者则更多的是使用Cyberbully一词,该词可直译为网络欺凌,主要是指网上的攻击性以及破坏性的信息垃圾、攻击性文字、语言等。关于其带来的危害,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是对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更为严重的是,网络上的一些过激言论已经踩到了法律的底线,这种行为会让整个社会道德产生一定动摇,不利于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国外学者则更多的关注到这样的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骚扰与危害,他们认为,在网络上进行言论性的伤害要比在现实社会中更加容易,更加频繁,并会给受害者在身心上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可以摧毁一个人的生活。就其成因而言,我国学者对于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了以下几类,首先是网络本身的的匿名性,虚拟性及网络技术的特性使得网民在发表言论时消除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顾虑,不受束缚;其次则是关于现代人的道德意识问题,认为作为行为发出主体的人本身缺乏责任感,缺乏道德意识,缺乏理性,从而引发种种问题;第三方面则是关于心理因素,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看,网民的狂欢、怨恨心理,理性缺失,价值位移,“乌合之众”的从众狂欢都对网络言论的失范行为有着严重的影响;第四则是大多数的学者都提出了在互联网发展方面法律体制仍不健全,缺乏相关的立法及监察。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个别不良媒体的恶意煽动,舆论引导有也是成因之一。国外学者在成因方面的讨论也基本相同,只是西方国家更多的强调法律体制的原因,更加重视言论自由与法律建设问题。而关于如何应对此类问题,相关学者多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一是政府引导及法律的监管,一些学者认为法律是公民行为规范的基准,加强网络立法是控制网民情绪型舆论暴力,维护网络秩序的有效保障。 也有学者从法律监管的角度提出要采取相关的法律规制。二是对于网站自身加强管理的要求。一些学者认为,网站,尤其是网络社交平台自身的准入门槛与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维护网络秩序。第三则是网民,同时也是公民的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方面,如戚鸣提出的“普世主义”的落实。与成因方面相同,西方学者在应对上也更加注重强调法律体制的建设,同时也更加关注个人名誉及隐私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网络虚拟社会问题及网络言论的失范问题都有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少有探究,我国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探讨更多的集中在了对网络这一大环境的道德准则的探讨,以及关于网络隐私,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电子游戏方面的研究,虽然网络言论的问题同样是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众学者对网络暴力与网络道德的联系具有一定认识,但对网络言论的相关问题更多的涉及法律学、传播学、政治学等方面,对于网络言论、网络暴力等问题从哲学的网络伦理方面的研究及对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网络社会中的自由、平等的问题等的研究则稍显薄弱,有待深化。并且,我国对于当今网络言论中出现的谩骂等现象的讨论依旧主要关注于有组织的,形成了大规模的,造成了轰动效应并带来了一定严重后果的网络暴力事件上,而对于个人的不道德言论的发泄,小规模的在网络上进行的相互之间的骂战,或相关的并未造成社会性严重后果的行为有所忽视。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飞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其更新变化以及近些年人在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快速发展,网络交往生态随着近些年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络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公众媒体的发展变化,包括近年来追星群体的不断扩大,都对网络虚拟生态及其中的言论存在的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方案(设计方案、或研究方案、研制方案)论证: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将依据以下方案进行研究:

1.提出现代社会中关于网络虚拟社会,网络言论失范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交往,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我们在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数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网络虚拟社会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当我们在网络虚拟社会这样一个具有高自由度的平台里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网络言论失范的问题,从在自己的私人空间的辱骂,到小规模的对公众人物的攻击性文字图像,再到各类大规模具有社会性影响的事件中的网络骂战,网络暴力,网络言论已经处在了一种一定程度上的失控状态,网络不道德言论越发频繁,并引起了更多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探寻其中的内在逻辑,找到其症结所在,并努力缓解问题,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