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
小月菌属(Microlunatus)属于丙酸杆菌科(Propionibacteriaceae),由Nakamura等人于1995年建立[1],具有共同的特点:细胞呈球形,细胞可呈单个,也可以成对或聚集成丛。不具游动,不产孢,革兰氏反应阳性,好氧,嗜中温,化能有机营养,接触酶阳性,主要的甲基萘醌是MK-9(H4),细胞壁肽聚糖包括LL-diamiopimeric acid。主要的脂肪酸是anteiso-C15:0,iso-C15:0和iso-C16:0[2]。
小月菌属到目前为止共有6个有效发表种[3],即Microlunatus aurantiacus, Microlunatus ginsengisoli,Microlunatus panaciterrae,Microlunatus parietis, Microlunatus phosphovorus,这6个有效种来源于活性淤泥[1]、土壤[4-7]和室内墙体材料。
本课题组在对我国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的研究过程中,分离到了一株编号为S3Af-1的放线菌,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发现该菌与Microlunatus terrae BS6T的相似率为97.43 %,与Microlunatus soil CC-12602T的序列相似率为97.08 %。可能为小月菌属的一个新种。本部分实验内容将从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化学成分分析及分子分类学研究对该菌进行多相分类学鉴定。确定该菌株分类地位并命名,从而为该菌株后续抗生素发现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菌种来源)
菌株S3Af-1分离自我国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植物海莲的树皮中。参照菌株Microlunatus terrae BS6T,Microlunatus soil CC-12602T购自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German 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and Cell Cultures)。
2.2实验方法
2.2.1菌株形态和培养特征
2.2.1.1 菌株形态特征观察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