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的现状
针对为官不为现象,学术界对此已经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学者们对于为官不为的现状、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原因、为官不为的类型、为官不为现象的表现以及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对策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所发表的论文以及期刊杂志等,对于为官不为现象的产生原因大致是从两方面分析的:官员自身的原因以及不健全的体系制度的原因。而针对从文化角度剖析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研究成果则寥寥无几。另外,针对为官不为这一现象,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是以论文的形式或是期刊发表的,虽然研究甚多,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发展趋势
从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来看,近年来,无论是党或国家、学者,对于为官不为现象的关注程度都在逐渐提升,对于为官不为现象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针对为官不为现象的研究将会更加的深入,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在吸取国内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使我国为官不为的研究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官不为研究体系下,对于为官不为现象可以得出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以及矫治对策,并且在有为官不为现象的政府部门中大力推行,最终,通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解决为官不为这一发展“毒瘤”,营造积极健康的政府工作环境,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
意义和价值
为官不为作为官僚体质的一种顽疾,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文官制度的发展以及国家的进步,不仅中国,它更是世界政府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所以深入剖析为官不为的文化根源,总结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提出切实有效的矫治对策,完善为官不为的治理体系,对于巩固党的领导,完善党和群众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消除为官不为现象,可以更好的提高党的工作效率、优化党的工作成果,不仅利于党和人民团结一致谋发展,更有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明科,罗娟.基层官员“为官不为”的产生机理及治理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4):89-94.[2]任恒.论“为官不为”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问责的构成要件[J].理论月刊,2018(04):104-110.[3]孙涛.“为官不为”的生成原因、国外经验及治理策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30(02):46-53.[4]徐昌明.从传统行政文化角度分析“为官不为”现象及其规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9):187-190.[5]王郅强,林昂扬.“为官不为”的表现、诱因及其治理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4):71-81.[6]林昂扬.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7.[7]龙智光.论“为官不为”及其治理[D].广州大学,2017.[8]刘子平.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J].中州学刊,2017(01):9-13.[9]唐晓阳,代凯.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治理“为官不为”的举措探讨[J].领导科学,2017(02):26-29.[10]孙涛.国外治理为官不为的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7(01):50-51.[11]楚迤斐.“为官不为”:内涵逻辑、类型表现和治理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6):59-63.[12]董飞.刍论“为官不为”的发生机理与治理之策[J].理论导刊,2016(08):54-57.[13]孙涛.国外治理为官不为的对策[N].学习时报,2016-07-21(002).[14]北京市委组织部课题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原因和对策[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03):67-74.[15]顾杰,梅全亮.古今中外治理为官不为的经验[J].学习月刊,2016(05):39-42.[16]王春雷.从认识上根除“为官不为”的思想顽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16(06):81-84.[17]徐行,魏鹏.“为官不为”现象的特征、原因及其治理[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9(06):110-115.[18]唐莹.“为官不为”现象的行政文化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29(04):46-49.[19]傅广宛,郭建文.为官不为:界定、根源及治理[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5,23(03):9-14 23.[20]蔡志强.解决“为官不为”问题的几点思路[J].理论探索,2015(05):38-41.[21]何丽君.“为官不为”的现状、原由及其治理对策[J].红旗文稿,2015(13):29-31.[22]廖玲娜,黄再胜.刍议新常态下“为官不为”的危害、成因与治理[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5(03):36-39.[23]边宇海.“为官不为”现象思想根源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04):51-54 92.[24].“为官不为”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领导科学,2014(31):9-11.[25]董文兵.中国古代官德建设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习,2014(09):54-59.[26]李玉红.浅析古代官德修养方法及对领导干部提高素质的借鉴[J].才智,2014(16):263 266.[27]陈德述.略论中国古代官德思想的内涵[J].中华文化论坛,2013(07):13-24 190.[28]王艳珍.基于官文化批判视域下领导干部腐败的新特征及根治[J].理论探讨,2012(06):141-143.[29]岳强,颜德如.中国官德建设:当前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11):16-20.[30]岑大利.中国古代官德建设及其现代借鉴[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16(05):100-104.[31]卢乃桂,沈伟.中国近代学官传统的赓续及影响[J].教育学报,2011,7(02):108-112.[32]赖全.论道教三官信仰及其宗教象征意义[J].宗教学研究,2010(02):169-172.[33]王鸿生.中国的王官文化与儒学的起源[J].文史哲,2008(05):49-55.[34]平旭.中国古代官德教育内容及其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7(03):70-72.[35]李振秋.国外官德建设的借鉴[J].柳州师专学报,2006(03):57-59.[36]刘颖.官文化:把人变成奴才的文化[J].社会科学论坛,2006(09):129-131.[37]杨楹,王福民.对中国“官文化”的理性批判[J].科学社会主义,2004(01):62-64.[38]杜荔红.“官文化”浅析[J].理论导刊,2003(08):63-64.[39]涂永珍.我国古代官德的缺陷及鉴戒[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06):27-30.[40]时运生.中国古代的为官之道──古代“官箴”述论[J].人文杂志,1996(06):77-83.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