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光周期培养对微藻去除抗生素作用的研究
1.1抗生素
1.1.1抗生素污染现状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兽药,但服用的抗生素只有大约15% 被吸收利用,其余的都经不同的途径排泄进入环境污染土壤和水体[1]。我国每年生产抗生素约21万吨,其中约18万吨在国内销售。我国各级医院患者抗生素应用率在70%,而WHO推荐的抗菌类药物的应用率为30%,欧美等发达国家抗菌类药物应用率为10.4%,发展中国家为41.7%[2],我国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十分严重,使用抗生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峻。在珠江三角洲段抗生素类药物污染严重,除阿莫西林之外,其他抗生素均有检测出来[3],并且枯水期的抗生素含量明显高于丰水期。在山东省境内河流中检测出20种抗生素检出率为5.28% - 100%,其中环丙沙星检出率最高,在30余个监测点中,检出率为100%[4].抗生素威胁着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所以本实验选择抗生素为研究对象。
1.1.2抗生素处理技术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包括膜分离法,吸附法,活性污泥法,氧化法等
1、物理法
常用的去除抗生素的物理方法有膜分离技术和吸附法[5],由于废水成分复杂,在使用膜分离技术时易造成膜的堵塞,降低处理效率,提高运行成本,因此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常与絮凝沉降工艺联合使用,降低滤膜的使用负荷,延长滤膜的使用寿命[6]。吸附法处理抗生素废水,去除率可达到80%,一般不会发生二次污染,但具有处理成本高,吸附剂使用周期短的缺点[7]。
2、化学法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