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在治疗的同时会对非病变组织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基于纳米颗粒的载药体系可以将药物选择性输运到肿瘤靶组织甚至靶细胞内,从而提高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降低药物用量和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利用度[1]。
靶向和控释是抗肿瘤纳米载药体系研究中两个重要的方向,理想的载药体系是到达靶组织及靶细胞后,才将药物快速释放出来。相比于早期外界因素刺激的控释,如磁-热控释、光-热控释、超声控释等,研究人员现在更关注于利用肿瘤微环境来诱发纳米载药体系的药物释放,常见的有pH 控释,蛋白酶控释,生物氧化还原控释[2,3]。大量文献已经表明,纳米药物控释系统比传统纳米药物有更好的治疗效果。pH 控释是基于实体肿瘤组织及细胞溶酶体具有的酸性微环境,将pH 敏感聚合物负载药物或者利用pH 敏感化学键如腙键等来连接纳米颗粒和药物,利用肿瘤病理弱酸性环境来诱发药物释放。实验表明,基于肿瘤微环境控释的纳米载药体系能明显提高肿瘤区域的药物浓度,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低氧是实体瘤微环境的典型特征之一,正常组织的氧分压一般在30 mm Hg 左右(21% O2),而肿瘤组织的氧分压较低,有的甚至接近于0 [4]。低氧对肿瘤的生存、增殖、凋亡、迁移都有重要作用,也是引起肿瘤放疗、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低氧伴随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它很少出现在正常组织中,但却会出现在尺寸极小的肿瘤中(1 mm3)[5]。低氧细胞一般约占肿瘤细胞的10%-20%左右,也有的高达50%[6]。
本课题在实现低氧控释复合脂质体可控制备的基础上,考察载体的药物包封率、载药率和稳定性;系统地考察脂质体对细胞的靶向作用以及在细胞内低氧刺激下的药物释放行为;建立低氧实体瘤模型,考察该载药体系对肿瘤的靶向作用、等,评价低氧控释复合脂质体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Couvreur P. Nanoparticles in drug delive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Adv Drug Delivery Rev. 2013;65:21-23.
[2]Mura S, Nicolas J, Couvreur P. Stimuli-responsive nanocarriers for drug delivery[J]. Nat Mater. 2013;12:991-1003.
[3]Wang YP, Byrne JD, Napier ME, DeSimone JM. Engineering nanomedicines using stimuli-responsive biomaterials[J]. Adv Drug Delivery Rev. 2012;64:1021-1030.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