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连汤调节Notch信号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4 19:28:52

研究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lcem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结肠炎症,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血便,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能遍及整个结肠[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发作。

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与环境、遗传、免疫及非特异性感染等因素有关。

UC在西方国家非常普遍,在亚洲国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UC的常规治疗药物为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3],但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仍存在欠缺。

而中药苏木、丹参、大黄、铁苋菜及石榴皮等在UC治疗过程中显示出疗效稳定,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4,5]。

Notch基因于1919年在果蝇体内发现,广泛存在于脊椎和非脊椎动物中,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

Notch信号通路由notch受体、notch配体和DNA结合蛋白组成。

在哺乳动物体内,有4种notch受体(notch1~4),广泛分布于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上皮细胞中,其中notch1主要分布于肠道中。

Notch具有多种配体,在哺乳动物中有5种。

Notch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在肿瘤坏死因子alpha;转化酶(TACE)作用下,notch受体于细胞膜外被酶切,释放出和notch配体连接的胞外部分,随后在gamma;-分泌酶的作用下,胞内段被酶切,形成可溶性的notch胞内区域(NICD)转移至核内,与转录抑制因子RBP-J结合,调节靶基因表达,最终影响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