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酸化寡糖及类似物高效合成的方法研究唾液酸(sialic acid,Sia)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天然糖酸类化合物[1],位于细胞膜糖蛋白质侧链末端,通过C-2位异头碳的羟基以alpha;-糖苷键连接在糖蛋白、糖脂和寡糖的末端,是细胞膜表面受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生物信息传递的作用,是人体免疫系统中聚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目前,分离和鉴定的唾液酸类化合物已达50余种,其中Neu5Ac及其结构中碳5上的N-乙酰基及碳4、碳7、碳8、碳9上的羟基被其他基团取代得到的衍生物占已知的43种唾液酸家族成员的99%[2],因此又将N-乙酰神经氨酸称为唾液酸(以下唾液酸泛指Neu5Ac及其衍生物)。
目前以唾液酸为分子探针和以ST或SD为作用靶标的新药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抗流感上市药物扎那米韦(瑞乐沙)和奥司米韦(达菲)[3]以及众多在研的抗肿瘤[4 ]、抗菌[5]和抗炎[6]等先导化合物都是在Neu5Ac或CMP- Neu5Ac结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化合物。
寡糖(oligosaccharides)又称低聚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般指2-10个)单糖单位以糖苷键相连形成的糖分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唾液酸化寡糖即分子中含有一个或者若干个唾液酸分子的一类寡糖化合物,其生物代谢受唾液酸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T)和唾液酸酶(Sialidase, SD)的调控,ST以唾液酸的活化分子CMP-Neu5Ac作为糖基供体,用糖苷键将唾液酸连接到特定的受体糖链末端,而SD则负责催化水解连接唾液酸的糖苷键,使之游离于糖链。
现代生物技术和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唾液酸的生物学功能得到进一步明确,在细胞分裂,信号传导,细胞识别,癌症,免疫,炎症,微生物感染等众多生命过程和疾病形成过程中,唾液酸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7] 。
随着唾液酸生物学和药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对唾液酸寡糖的样品种类和量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如何快速大量地获得高纯度的唾液酸寡糖及其衍生物已成为该领域中最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
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化学合成和酶法合成是目前获得唾液酸寡糖的主要方法。
一般来讲,通过提取方法得到的多是唾液酸寡糖的混合物,若想得到单一的唾液酸寡糖还需要对此混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常目标化合物在天然产物中含量极低,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难度高,难以保证产品的纯度和产率,因此很不经济。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