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综述) 1867年,Cohnheim提出了骨髓中可能存在非造血干细胞的观点,1985年Owen提出了基质系统的概念,认为骨髓基质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Caplan又将其命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田新 袁天柱 符仁义 潘强 陈宏 ,《间充质干细胞的历史沿革、生物学特性与应用前景》,《现代肿瘤医学》2010年03期]。
间充质干细胞(MSC)属于多能干细胞是指一群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肪细胞、骨髓基质、肝脏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多种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 吴晓牧,《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2011年3月],有体积小、核酱大、不表达分化相关及早些干细胞的标志,同时有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在再生医学、心脏病治疗、基因治疗、癌症治疗上具有巨大的潜在医疗价值[ R.R. Taghizadeh*, K.J. Cetrulo, C.L. Cetrulo, , 16 June 2011]。
然而有关体内MSC的本质、体外培养后MSC的稳定性、细胞移植后在体内分布、MSC治疗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安全性等问题尚未明确[ 郭子宽,《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16卷(1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MSCs存在与多种组织中,在骨髓、骨膜、脂肪组织、骨骼肌、肺、脐带、脐血、羊水、一些胎儿组织中均有发现。
其中,骨髓、脐血、脐带为较常用的来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有造血、成脂、迁移能力强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人们对bMSC的研究也较为清楚。
而bMSC存在以下缺陷:①增殖能力有限;②获取bMSC过程会对供体造成生伤害;③细胞质量与采集难度受供体年龄影响大;④体内含量少;⑤病毒感染率较高。
而脐血虽可分理出MSC并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分化,但难度较大[ 李广军 赵亮 王吉兴,《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3年10月第30卷第10期]。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