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
一、研究背景
心肌缺血(M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致使心肌氧等物质供应不足和代谢产物清除减少的临床状态。心肌缺血是多种心脏疾患的初始阶段,临床上冠心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肌缺血性症状,近年来,动脉搭桥术、溶栓疗法、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和心肺脑复苏术等手段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使得缺血心脏能在短时间内重新获得血液灌注并恢复氧供应。多数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可使损伤的结构得到修复,心功能恢复,病情好转;但有时不仅不能使心功能恢复,反而会加重心脏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在心肌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1] 。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MIRI与钙超载、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密切相关,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性物质有一氧化氮合酶(NOS)、氧自由基、细胞间黏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2(TNF-a)、P53蛋白及Bcl-2蛋白家族等[2-5]。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MIRI可能机制主要有5个方面:1、与L-精氨酸有关的心功能损伤;2、5-脂氧合酶可能加重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3 、因高温需求蛋白A2泄露造成的心肌细胞凋亡;4 、心脏线粒体内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5、 与细胞色素P450相关的心功能损伤。[1]而随着病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定启示,如已发现细胞色素P450酶、Ras、选择性线粒体F1F0ATP水解酶及P38激酶等均可作为抗药物的作用。近年来有关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所采用的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有药物法(垂体后叶素、异丙肾上腺素)、冠状动脉结扎法、离体心脏灌流法;所用的动物有大鼠、小鼠、犬、兔;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以下几类:生物化学方法包括血清心肌酶CK、LDH、氧自由基相关指标如MDA、SOD等;细胞生物学方法如应用膜片钳技术研究药物对L-型钙通道的作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的应用,荧光探针测定线粒体质子跨膜转运的变化,DNA电泳及凋亡细胞形态的电镜观察,线粒体质子跨膜转运的变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NF-Kb、 TNF-a的表达,受体信号转导的研究。[6]
虽然关于抗心肌缺血的报道已有很多,但其发病机制过于复杂,人们对的现有认识相对有限,临床上亦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本实验是针对新型药物(新型纳米铁BB)的药效学研究,根据新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的要求,研究探索实验药品(新型纳米铁BB)对离体豚鼠心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以及具有保护效应的初步剂量探索,为进一步开发该药提供试验依据。
二、实验方法设计
BB对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影响
1、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的制备:豚鼠击昏后迅速取出心脏,放在0-4℃的氧饱和洛氏液中,进行主动脉插管,固定后连接langen-dorff装置。用通有氧气的洛氏液(NaCl 154.0mM, KCl 5.6mM, CaCl2 2.1mM, NaHCO3 5.9mM, Glucose 5.5mM)灌流,灌流温度37.00.5℃,高度60-80cm.稳定15min后,停灌30min,恢复灌流30min。复灌同时用恒流泵持续给药30min(1ml/min) [7]。
2、实验分组设计:取体重350-400g豚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阴性对照组,注射用丹参(阳性对照组,75mg/只),维拉帕米组(0.1mg/ml),三氯化铁组(0.01mg/ml),Sur组(0.01mg/ml),纳米铁BB高剂量组(0.1mg/ml)、中剂量组(0.01mg/ml)、低剂量组(0.001mg/ml)。
3、实验测定指标的设定:豚鼠击昏后迅速取出心脏,放在0-4℃的氧饱和洛氏液中,进行主动脉插管,固定后连接Langen-dorff装置。用通有氧气的洛氏液灌流,灌流温度370.5℃,高度55-60cm.稳定15min后,停灌20min,恢复灌流30min。复灌同时用恒流泵持续给药30min(1ml/min)。分别于停灌前5min、停灌间5min及复灌第10、20、30min记录心脏收缩曲线(注水球囊放置入左心室测定心室发展压)和心率及冠脉流量(LVDP: 左室发展压, CF: 冠脉流量, HR: 心率)。测出的数值在求出百分比值(停灌、复灌后数值/停灌前数值100%)后进行组间t检验比较(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当P值小于0.05时,在统计学上两种结果被认为是有显著差异的。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