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现状
[摘 要]大黄是中国的传统中药之一,有近千年的临床应用史,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药理作用作用广泛,是内服外用皆宜的良药。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类、蒽酮类、鞣质类、酰基糖苷类、色酮类、苯丁酮苷类,这些成分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但大黄性苦寒,具有极为强烈的泻下作用,故需对其进行炮制以增强其临床适应性,本文针对炮制后大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变化进行了系列的概述。
[关键词]大黄;炮制;化学成分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Maxim.ex Balf.)或 药 用 大 黄(Rheum offcinale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1]。大黄古代炮制方法多达二十余种,近现代大黄的炮制品主要为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醋大黄以及清宁片几种[2]。现一般公认大黄的不同炮制品药性差异明显,临床应用中多根据病证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适用人群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炮制品,因此研究大黄炮制前后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可反映不同炮制品的内在品质,对于临床合理选择大黄的不同炮制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为止,国内外已有很多有关大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从大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多种类型化合物,主要包括蒽醌类、蒽酮类、鞣质类、酰基糖苷类、色酮类、苯丁酮苷类等各类型化合物[3],总共200多个。大黄的诸多药理作用是大黄中所含多类化学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结果。
1.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
1.1 蒽醌类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