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由于其上升的发病率,高致死率以及难治疗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了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代谢组变化研究。
关键词:代谢组学;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
因其高的致死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目前,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普遍接受的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IBD的发生,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
炎症性肠病(IBD)病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其中,世界胃肠组织WGO于2010年发布的IBD诊疗实践指南[1]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呈上升趋势,目前在东欧、亚洲及发展中国家中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且近年在中国UC患病人数显著增加。
该病病情轻重不等,往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且存在一定的癌变现象,但现研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尚不明确,所以为了更好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本文就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代谢组变化研究综述如下。
1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具有易复发性和慢性持续性为特征的炎性肠道疾病,其病变部位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主要临床表现常见为腹泻,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