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肝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肝素钠(Heparin sodium)能干扰血凝过程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肝素是由多聚糖组成的抗凝血剂,它已经用了将近一个世纪【1,2】。肝素实际上是一种由交替的葡萄糖胺和糖醛酸单元组成的高硫酸化多糖。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而增强后者对活化的Ⅱ、Ⅸ、X、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从而发挥抗凝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心血管手术、心脏导管检查、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随着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的进展,肝素的应用不断扩大。
现阶段肝素药物在欧美国家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可用于深部静脉血栓的防御及治疗,且其是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唯一具有特效的药物,对肿瘤和抗血栓的辅助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受益于临床治疗应用的扩大及潜在药物的开发,全球肝素类药物的需求预计会进一步增加。
2008年,由于肝素钠工业链中出现肝素被硫酸软骨素A污染问题导致美国出现94人死亡【3,4】。为了应对这种污染,美国和欧洲药典对肝素专论进行了修订,包括包括强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SAX)-HPLC和1D-1H NMR测试,这些测试都对药物中存在的硫酸软骨素敏感【5,6】。
美国的“百特”肝素钠事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为了提高肝素的质量对肝素的分离提纯条件进行优化是必不可少的。FDA公布的测定肝素钠中的OSCS的CE【7】方法,但此法不具备足够的分辨率用于DS以及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的定量分析,并且检测限较高。通过对CE实验条件——缓冲液浓度、pH以及缓冲液种类进行优化,证明可以分离肝素钠中的OSCS、DS和HS,并对这3种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得到了更小的检测限值。
2008年Somse等【8】通过对不同电解质液种类和浓度、毛细管温度、样品浓度以及进样量等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确立了CE技术分离并定量分析肝素钠中OSCS和DS的优化条件。结果显示定量分析OSCS的检测限小于0.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宋大巍【9】研究了利用胰蛋白酶水解法提取肝素钠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徐俊涛利用酶法水解小肠黏膜,以小肠黏膜水解后黏膜酶解液效价为评定指标,确定所用蛋白酶类型,同时以酶解时问、温度、体系pH、黏膜浓度、酶底物比为主要考虑因素进行全因子试验,得出胰蛋白酶对小肠黏膜的水解效果最佳,与企业现有生产工艺相比,提取率提高了14.41%。
本实验也同样采用酶解法对肝素钠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同样以猪小肠粘膜水解后的粘膜酶解液进行实验,考察水浴时间、碱和盐对肝素钠效价的影响,以提高肝素钠的产品质量。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