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概况及意义
近日,越来越多的明星吸毒的丑闻被曝光使大众的视角再一次投放到毒品滥用问题。大麻是世界上广为滥用的毒品之一,它会严重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破坏人体多系统的功能活动,尤其是免疫系统。滥用大麻还可使大脑记忆、注意力、计算力、判断力减退,使人思维迟钝、木讷。长期吸食还可引起退行性脑病。对大麻的检测已成为法医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巴比妥类药物应用广泛,市场上容易获得。临床用药剂量与中毒剂量较为接近常因滥用或误用而导致中毒发生。同时由于吸毒人员注射或者犯罪分子的不法使用,使得这类药物成为司法鉴定中常见的毒物。由于巴比妥类及大麻酸类毒物极性很强, 而且生物检材基质复杂 , 用 HPLC 法、TLC 法和 GC 法难以满足法庭毒物分析特异性强、定性准确的要求, 而 GC/MS 方法检测巴比妥类药物需要衍生化, 且灵敏度较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因其卓越的灵敏度、精密度以及分析范围广、分析时间短等特点倍受毒物分析工作者的青睐。本实验即采用HPLC-MS法同时测定人全血及尿液中的巴比妥类药物及大麻酸类毒物。
二 药物研究史与现代研究方法
巴比妥类药物:
1864年,德国化学家拜耳(1905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合成出一种新化合物,丙二酰脲。1903年,德国化学家费舍尔和梅林发现了巴比妥酸盐的医学价值。他们发现合成的二乙基巴比妥酸让狗很快沉睡。巴比妥酸于是就成了睡眠的保护神。1904年拜耳公司将二乙基巴比妥投入市场,商品名为弗罗拿。1912年,苯巴比妥由拜耳公司上市,商品名为鲁米那。它不仅是一个安眠药,而且有良好的抗惊厥效果,并且没有溴化钾的毒性。于是巴比妥盐很快打败当时的溴化盐类安眠药。成为二十世纪初到七十年代最广为使用的安眠药。随后拜耳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C5位取代基研究。取代基长而有分支(如异戊巴比妥)或双键(如司可巴比妥),则作用短而强;C2位的O被S取代(如硫喷妥),则脂溶性增高,静脉注射立即生效,但维持时间很短。
大麻酸类毒物:
大麻在我国俗称火麻,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雌雄异株,原产于亚洲中部,现遍及全球,有野生、有栽培。大麻的变种很多,是人类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大麻的茎、竿可制成纤维,籽可榨油。作为毒品的大麻主要是指矮小、多分枝的印度大麻。大麻类毒品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四氢大麻酚(THC)。 大麻类毒品分为三部分 (1)大麻植物干品:由大麻植株或植株部分晾干后压制而成,俗称大麻烟,其中THC含量约0.5-5%左右。 (2)大麻树脂:用大麻的果实和花顶部分经压搓后渗出的树脂制成,又叫大麻脂,其THC的含量约2-10%。 (3)大麻油:从大麻植物或是大麻籽、大麻树脂中提纯出来的液态大麻物质,其THC的含量约10-60%。 HPLC-MS联用法
早在19世纪末,E.Goldstein在低压放电实验中观察到正电荷粒子,随后W.Wein发现正电荷粒子束在磁场中发生偏转,这些观察结果为质谱的诞生提供了准备。第一台质谱仪是英国科学家Francis WilliamAston于1919年制成的。到20世纪20年代,质谱逐渐成为一种分析手段,被化学家采用。到了80年代左右,随着快原子轰击(FAB)、电喷雾(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MALDI)等新软电离技术的出现,质谱能用于分析高极性、难挥发和热不稳定样品。质谱法在一次分析中可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将分离技术与质谱法相结合是分离科学方法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如用质谱法作为气相色谱(GC)的检测器已成为一项标准化GC 技术被广泛使用。由于GC-MS 不能分离不稳定和不挥发性物质,所以发展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质谱法的联用技术。HPLC/MS方法是法医鉴定工作中较新出现的方法,因为具有诸如高选择,高灵敏等优点,很快被广泛使用,成为法医工作者的重要帮手。但是同时,如何最大化的利用该方法的优点,获得最好的检测效果,也成为了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国内外的研究者们针对许多不同的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阅读了数十篇中外学者所著的相关论文后,我们可以做出一些概括性的结论,以对比国内外的不同的研究结果和研究方向。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