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马兜铃酸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细辛属植物中,如马兜铃、广防己、青木香、寻骨风、天仙藤、细辛等,是一种己知的肾毒素,能够导致肾间质纤维化,也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长期服用可导致淋巴癌、肾癌、肝癌、胃癌等[1,2]。2001年马来西亚马兜铃酸事件使人们对马兜铃属植物谈虎色变。200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马兜铃酸列为1类致癌物。由于马兜铃酸类中草药药理作用广泛,药用价值高,但是大剂量和临床长期使用的肾毒性让其列为致癌物质[3,4]正是由于其毒性的存在,使得马兜铃属、细辛属植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2017年10月,一篇马兜铃酸的重磅论文,登上权威医学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封面,该研究显示,含马兜铃酸的有毒草药是导致亚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5,6]。该研究结果再一次引起了国人对中药毒性的恐慌,掀起了一股质疑中药的态势。
目前,有毒中药的减毒方法主要是炮制减毒与 配伍减毒[7],它们均能一定程度地使中药减毒,但也会破坏其有效成分或是引入其他中药的毒性成分[8]。国内外学者针对含马兜铃酸中药配伍炮制减毒开展了大量研究。炮制减毒的方法包括炒制、蜜制、醋制、碱制等。严建业等人研究发现,不同的炮制过程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马兜铃酸的含量。其中炒焦的炮制方法明显优于其他炮制方法。马兜铃酸A的量由1.08 mu;g/g(生品)降到 0.39 mu;g/g(炒焦品)去除率 达到 63%。由此可见细辛采用炒焦炮制既可以去除毒 性成分又能较好地保留有效成分,达到很好地减毒存效的效果[9]。其中一些是由于热的作用破坏了马兜铃酸的结构,还有一些原理未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对配伍降低马兜铃酸Ⅰ的机制报道 较少, 国外对复方是否真能降低马兜铃酸的毒性还 存在质疑。复方中某种化学成分的减少主要由两个 因素决定的: 一是配伍是否影响其溶出, 二是配伍是 否使其发生化学变化[10]。朱竹菁等人将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与丹皮、当归、大黄、竹叶、生地黄、甘草等配伍共煎,研究发现,丹皮、大黄、当归对马兜铃酸的减毒效果均非常显著,其中当归能使马兜铃酸较正常值的下降70.41%;但是与甘草共煎,马兜铃酸在药液中的含量不降反升[11,12]。王勇等人将丹皮以及丹皮酚与关木通共煎,发现丹皮均可以显著降低关木通中药液及药渣中马兜铃酸的含量,表明丹皮酚与马兜铃酸发生了反应[14,15]。因此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及中成药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将不良反应减少或消除,使此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发挥作用。
目前,针对细辛的配伍减毒研究较少。细辛在方剂中应用广泛,在许多方剂中存在,如新生颗粒、辛芩颗粒、感特灵颗粒、辛麻止咳颗粒等,但这些成药中均未检测出马兜铃酸。由于细辛燥热,易伤肝阴、肾阴,因此细辛常与滋阴补肾类中药配伍,如生地黄、车前草、知母、黄芩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滋阴清热类中药与细辛共煎后马兜铃酸含量的变化,并初步探索其机理。
参考文献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