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肽C-1的初级毒副反应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2 17:51:37

镇痛肽C-1的初级毒副反应研究开题报告内容:一、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疼痛是因实质上或潜在的机体组织受到损伤后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上不悦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包含了痛感觉及痛反应的复杂心理活动。

在1994年,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对疼痛一词做出了合理的定义,即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与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1]。

其产生的原由十分复杂,涉及到外周与中枢两大神经系统间的协调运作,一般需先经外周神经元上的伤害感受器(nociceptor)感受伤害性刺激,产生刺激信号后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并将此电信号传递至脊髓,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此后,由脊髓传入大脑,经脑干、丘脑的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并产生痛觉感受,完成整个疼痛过程[2]。

疼痛在生病患者中普遍存在,据统计,在中国,每3个门诊患者中就有2人伴有疼痛症状[3]。

因此,镇痛药在临床上有着极大的需求,并被不断地研发更新以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目前,临床上有三大类用于缓解疼痛症状的传统镇痛药,它们分别为非甾体类、阿片受体类和辅助性镇痛药。

非甾体类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又称作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一类不含糖皮质激素而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其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等,此类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因炎症反应所引起的疼痛,对于神经性疼痛并没有显著的效果;阿片类受体镇痛药以吗啡、可待因等药物为代表,由于其在临床中主要用于麻醉,又被称作麻醉性镇痛药,是一类可直接作用于阿片受体的通用性镇痛药,同时也是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用的镇痛药物,效果很好;而辅助性镇痛药相较于前两者,临床用量较为少,一般用于抗惊厥等病症的治疗。

虽然上述三类镇痛药在缓解疼痛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但随之带来的毒副反应也是显著的。

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会引起过敏反应、对胃黏膜造成出血及溃疡损伤,同时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4];而吗啡等麻醉镇痛药如若长期使用,会产生成瘾性、耐药性,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呼吸抑制[5],此外,这类镇痛药由于其成瘾性,致使其成为国家管制药品,临床上不得随意使用,大大降低了其患者可及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