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理财市场现状与居民投资渠道拓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24 16:03:32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投资理财的理论背景

在理论上,国外学者对居民投资理财的研究较早。哈里·马克维兹(1952)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他指出投资组合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给出个人资金如何在若干投资项目中如何分配,着重定量分析,是个人理财理论的基石。[1]James Tobin(1958)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针对家庭与企业,将组合理论建立在这两者的资产上,进而提出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2]威廉·夏普(1964)、林特(1965)和莫森(1966)对投资组合理论中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简化,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极大推动了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3]针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存在的不可检验性的缺陷,罗斯(1976)提出了一种替代性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套利定价模型,该模型在投资实践上广泛应用。[4]

我国对理财的认识相对较晚,孙可娜(1993)首次提出个人理财就是根据自己的收入去选择合理地支出。[5]随后,巨荣良(1995)提出要建立我国居民投资学,并指出建立居民投资学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一门学科,对我国居民个人利益、国家经济发展都有其深远的正面影响,并提出了居民投资概念、居民投资学的研究对象、特征、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6]

2.传统理财市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个人理财和家庭理财业务的需求凸现。叶蓓(2005)指出在个人理财需求旺盛、个人风险保障需求凸现以及国内银行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以中小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理财团队在我国金融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存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7]而后,李奕嬴、王媛、王积田(2010)指出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通过不断增强产品的创新能力,防范风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有利于发展理财业务。[8]毕研玲、张建友(2011)认为从消费者开朗,居民投资理财的潜力仍有很大的挖掘意义。[9]韩冰、白杰(2012)则提出在我国经济经济稳定长期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萌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2011年具有突破式进展但存在如金融业的分业经营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理财产品缺乏个性化以及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等问题。[10]

李建军、田光宁(2001)通过我国与韩国、日本和美国居民金融资产存量结构的比较,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资产结构会出现多样化趋势,居民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有价证券所占的比重会上升,达到30%-50%之后又会出现下降,保险、信托等资产比重上升,并通过结合我国的以往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保险资产在今后几年将是影响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最重要项目。[11]

居民的投资渠道已经开始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史红玲,2012)。[12]李逸凡(2017)提出我国居民投资存在实物投资集中在房地产上,而金融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13]

针对家庭理财,欧阳红兵、雷原(2017)提出我国城镇中等收入居民家庭的理财投资意识逐步增强,教育、住房等体制的改革,增加了居民家庭理财的需求。此外,居民的理财渠道逐渐拓宽:银行理财、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分别是投资年增速较大的前三名;其次就是黄金、债券、股票的增速较大;通货、银行储蓄接近平均增速18%,没有银行理财产品势头强劲。这说明投资者将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到那些增速较快的资产当中,各项金融资产占据明显优势。[14]

3.互联网理财市场

张博(2013)指出互联网理财产品不用赎回费,门槛很低,操作方便,收益大大高于活期储蓄,更多的居民选择互联网理财。[15]互联网理财业务规模飞速膨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推出严重冲击了传统银行的理财业务,银行也开始降低理财的准入门槛,不断丰富理财产品(胡增永2014)。[1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