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体温事件的不良反应与成本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5 15:23:5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立题依据

1.1选题背景

术中低体温是指患者在围手术期核心体温低于36℃的情况。作为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达20%~70%[1]

人体体温的稳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患者一旦在术中出现低体温的情况,很有可能会影响患者自身内环境的稳定、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术后的恢复,并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术中低体温会引起术后寒战、增加组织耗氧量,增加切口感染率;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使手术中出血量增加;还有可能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2]。另外,低温还会使得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缓慢,增加麻醉时间,从而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3]。还有研究表明,低温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体温正常的患者[4]。由此可见,术中低体温,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其住院时间,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并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对术中低体温发生的临床后果和成本进行研究,有利于量化低体温发生对临床结局和资源消耗带来的影响,为将来相关经济学评价提供依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术中低体温事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发生率在20%~70%不等。围手术期低体温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的关注。比如:术中出血量、感染率的增加,麻醉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延长,以及再入院率的升高都会增加患者的就医成本,并且给患者带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1.2.1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研究来看,即使是发生轻度的低体温(核心体温:35.6℃)也会使得患者的失血量与体温正常的患者相比增加16%,输血需求增加22%[5]。 另外,术中低体温可抑制心肌的收缩力,降低心脏的输出量,并最终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发生。在一项对接受胸部、腹部和血管手术的高危心血管病人的研究中, 随机分组下的常规护理体温组的病人, 其平均体温比积极保护体温组病人低1.3 ℃ 。尽管这只是一个微小的体温差别, 但双盲分析结果表明:体温较低组病人的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了300%,即术中低体温患者(35.4 /-0.1℃)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是体温正常患者(36.7 /-0.1℃)的三倍之多[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