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按病种付费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10 15:32:20

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美国人均医疗费用上涨了21倍。为了遏制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美国政府于1983年10月1日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诊断相关分类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款制(DRGs—PPS)”,用于老年医疗保险和贫困医疗补助方案的住院医疗费的支付。即:同一种诊断相关分类(DRGs)病人均按同样的标准付费,与医院实际的服务成本无关。这样,医院只有在所提供服务花费的成本低于DRGs—PPS的标准时,才能盈利。在这样的背景下,198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NEMC)的护士Karen Zander第一个运用临床路径,这种方法被证实既可缩短住院天数,节约护理费用,又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此后,该模式受到了美国医学界的重视,许多机构纷纷效仿,并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即能贯彻质量保证法以及持续质量改进法(CQI),又能节约资源的治疗标准化模式,较为普遍地被称为临床路径。

1996年,我国开始引入临床路径的理念,当时只有少数大医院开展了相关的应用探索。2003年起,临床路径开始得到广泛关注。自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临床路径在按病种付费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2010年国务院提高基本医保基金管理水平的工作任务中,明确说明了要选择50种左右临床路径明确的疾病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由此,临床路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前,我国医院普遍实行的是按项目付费。由于定价机制问题,医疗费用构成不合理,医药费用中检查、药品及耗材费用比例过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推动了按病种付费机制,由此,临床路径的实施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而单病种付费模式是指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科学地制定出每一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这个标准接近合情、合理、合法的医疗成本消耗),社保机构按照该标准与住院人次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住院费用,使得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按病种付费的特点是,医疗机构的收入仅与每个病例及其诊断有关,而与医疗机构治疗该病例所花费的实际成本无关。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采用临床路径后,治疗方案得以统一,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准确性及可评估性。

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搜集到有关单病种付费方式和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参考国际上和国内部分地区实施的成功经验,对临床路径在按病种付费方式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对比其他管理模式的优势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说明临床路径与单病种付费方式之间的联动效应优化了单病种付费方式的管理。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