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信息技术教学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始于1981年,其研究比国内更早也更全面。在Tsvetanka Meera Komarraju 和Dustin Nadler于2013年在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将自我效能感理论运用到了大学的心理学课程中,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信的学生更倾向于学术目标,同时,自我效能感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各种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的使用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Toni Honicke和Jaclyn Broadbent于2016年在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杂志上发表的综述中分析了国外自2004至2016年中的有关自我效能感对于学业成绩影响的59项研究,揭示了学术自我效能感、表现、动机和认知变量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表明随着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自身的认知也会更加精准,学习的动机也会越高[2]。
-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实践研究始于1994年,发展于21世纪,相比国外较晚且大都局限于高校范围和应试相关的学科课程,并未大面积进入中小学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中,所以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应用较为匮乏。笔者通过以“学习自我效能感”为篇名在CNKI数据库中共检索到782篇学术期刊文献,通过筛选整理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
(1) 学习自我效能感测量量表的编制学习
量表的编制主要分为两类,有普遍适用的,边玉芳采用“步步逼近法”编制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其中包括有 63 道测试题,分为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两个维度,是国内第一个有常模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3] ;也有特定学科的,梁倩主要依据中学生特点、化学学习的能力特点、能力的判断、信念的形成、自我的把握与感受等内容编制了用于中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测试量表 [4]。
-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间的相关研究
对于这一方面,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不仅可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影响学习活动中的变量从而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间接影响。唐德海在其研究中表明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并不能直接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需要通过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从而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5]。黄莉敏、张敏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教学目标呈现方式间存在显著相关,教学目标呈现方式对学习自我效能感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中,分解呈现教学目标对学习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明显高于展示呈现,展示呈现弱高于不呈现,没有目标呈现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实验前后不变[6]。靳玉乐、李叶峰的研究表明,不同学段的学习效能演变规律明显不同,各维度在学习效能演变中起着不同作用[7]。
(二)研究主要成果
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对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措施的提出,王丹从情绪唤醒和谐教学、最大限度体验成功、 角色优势树立榜样和言语鼓励多元评价四个方面对初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培养[12]。余丹洲以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和综合评价为视角,提出信息技术教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8]。郭敏采用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替代性经验、传递积极的社会说服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增加成功体验四个方面进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9]。也有研究从探究性学习理论出发,通过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效能感,如肖雄则通过课题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10]。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