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植稻红壤腐殖质组成的垂直变异特征文献综述

 2024-08-16 16:42:29
摘要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植稻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耕作制度,对红壤腐殖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产生着显著影响。

本文综述了长期植稻红壤腐殖质组成的垂直变异特征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土层深度腐殖质含量、组分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长期植稻;红壤;腐殖质;垂直变异;影响因素

1相关概念

1.1腐殖质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中分子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高的部分,主要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通常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60%~90%[1]。

腐殖质不是单一的有机化合物,而是由多种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的腐殖物质组成,主要包括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

HA的分子量最大,结构最复杂,颜色最深,是腐殖质的主要组分;FA的分子量最小,结构最简单,颜色最浅,溶解性最好;HM是不溶于碱和酸的腐殖质组分,其结构和性质尚不清楚。


1.2红壤红壤是指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以硅铝酸盐矿物为主要母质,经长期风化和淋溶作用形成的一种红色或红棕色土壤[2]。

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之一。


1.3长期植稻长期植稻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多年种植水稻的耕作制度,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