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含义,目前学界对主观幸福感(以下简称SWB)没有统一的界定。
学界普遍认同Diener归纳的主观幸福感三个特点:第一、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第二、相对稳定性,指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研究证实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第三、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
目标理论认为SWB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如Freud认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人本主义则注重人的价值,Maslaw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满足之后,这方面的SWB 就会提高,进而追求高层次的幸福,与Freud不同的是,他将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实现看作是人类最高的幸福感。
其次,活动理论认为SWB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达成。
Aristole认为快乐源于有价值的活动:当人们投入到一项活动中,且活动难度与能力相匹配时,就会产生辛福流的感觉,太容易的活动会使人厌烦,太难的活动会使人焦虑。
并且,活动与SWB的关系还依赖于反应者的人格特点。
[1]对于社会支持的含义,在国内外研究社会支持的学者中,既有社会学家,又有社会精神病学家和流行病学家。
他们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术语。
通过文献梳理,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从社会支持的形式上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