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现象的理论分析与思政教育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15 14:36:11

“躺平”现象分析与思政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学界对“躺平”现象的分析主要从界定“躺平”定义、类比各国情况、提出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总体上形成了一片比较完整的逻辑构架,但相应地也缺乏一些深层原因的剖析及思政教育的干预研究。

关键词:躺平;思政教育;对策

一、文献综述

有关“躺平”现象,许多著名的学者已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态度。由于各方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学者对“躺平”定义的阐释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如孙勇认为,所谓“躺平”,是指当代中国一些年轻人看淡竞争之后主动追求低欲望生活的一种社会现状。杨忠达认为,“躺平”是面对压力和挫折选择低欲望的生活消费方式,让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最舒服的“咸鱼”模式。陈兆平认为,“躺平”是面对日常生活压力,面对职场竞争以及家庭中的一些小矛盾,个别人选择“躺倒在地”,不闻不问。鲁庸兴、范荣认为,“躺平”就是对很多东西失去兴趣与热情,缺乏信心与斗志,无论别人做什么事或面对什么状况,都是无所谓的心态,无欲无求,波澜不惊。丁新科认为,“躺平”是指越来越多年轻人深感心累,对生活充满着无意义和无价值的失落感。但总体上看,现阶段的社会现象都是前提,心态上的变化都是结果。因此学界普遍比较认同将“躺平”看作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内卷”现象的应答。

对“躺平”的研究也多基于以上定义展开,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如丁新科、孙勇、张琛、张立伟等学者都有意识地将“躺平”与其他国家的类似问题相联系。其中,丁新科敏锐地察觉到“躺平”并非中国独有,英国有不升学不就业的“尼特族”,澳大利亚有习惯于啃老的“归巢族”,更别说欧美当年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这些行为表现在文化上都属于佛系、丧文化等亚文化。孙勇将中国的“躺平”现象与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相比较,指出中国在宗教、主流价值观、文化基因、开放性包容性等方面都同日本有着云泥之别,因此不能将中国也简单地归为“低欲望社会”。张立伟认为,“躺平”现象是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社会从强调效率转向追求公平公正,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在进一步追求美好生活的转型过渡期内很容易产生的现象,日本年轻人和美国的千禧一代也都呈现出相似的状态。这些研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中国现有的“躺平”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而与此同时,也需看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关注其特殊性。

相应的,也有部分学者对其他国家的类似社会现象进行了细致研究,主要集中在日、韩两国。如屈芷薇结合韩国的“全抛世代”注意到,中国的丧文化和韩国式“全抛世代”归根结底还是青年人面对社会各方面压力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抒发自身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些社会现象都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和韩国青年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疏导青年群体的消极情绪。张宇、段潇潇将中日进行比较,得出中日青年的低欲望在表象上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形成原因上有巨大差异,认为日本的低欲望是经济长时间平缓增长导致的,也就是经济环境不具备让青年人实现财富迅速积累的客观条件,反观中国,现在的经济仍然处于飞速发展之中,青年人仍能通过“发展红利”积累财富、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从而完成阶级跨越的想法。所以中国青年的低欲望更多应理解为一种大城市飞速扩张带来的心理问题,是苦苦追求而不得后的心理代偿,因此就目前形势看,中国的低欲望尚未构成社会学层面的问题,更多需要青年人自身的心理调适和更为清晰理性的人生规划。

对“躺平”现象的价值评判也是学者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将“躺平”视为纯粹的个人选择,因而把着力点放在心态平衡和情绪调节上。如陈兆平认为,无论“内卷”还是“躺平”,如何协调自己的内心都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要把自己的人生放在历史的长河里进行观照,并对自身与所处环境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估。张琛独树一帜地提出新名词“结构性躺平”,意在表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要性,在相对的投机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鲍南、鲁庸兴、姚龙华、杨维兵无一例外地认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代重任,在这个接续奋斗的社会里,需要每个人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自觉与担当。短时的“躺平”无可厚非,但“永远奔跑”更应成为常态。余胜良更是指出,中国是目前机会最多的国家,阶层似乎已固化,但新钱还层出不穷,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阶层打破相对容易的国家,奋斗的确能够改变命运。这些学者往往将“躺平”看作是消极的代名词,言辞中无不流露出对“躺平”荼毒青年前途、国家未来的担忧,宣扬奋斗是他们的共识。

也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躺平”背后的社会问题。丁新科认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社会成员福利,避免阶层、利益固化破坏社会活力,为年轻人的创新创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杨朝清认为我们要读懂年轻人的现实焦虑,看到蕴藏其间的积极心态,通过网络流行语来更好地把握这个社会,有助于促进社会治理的改革与创新。杨忠达提出了一些相对具体的建议,譬如要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岗位,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独特的作用,找到归属感、存在感。尤其是企业方面,应建立科学的用工方式,自觉抵制“996”“007”等违规用人模式,以适合的薪资、平等的晋升机制,让职工劳有所得。张舟认为不能只是耳提面命地要求“躺平”青年积极乐观,不断奋斗,而应该更多了解年轻人的需求。张颐武认为社会应该提供更多渠道和路径,让普通年轻人能够获得更多上升可能,社会要让他们感受到,坚持踏踏实实地努力、老老实实地工作,就能够得到相对好的回报。张立伟同样认为,政府和企业需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空间,减少压力。这些学者注意到,“躺平”的症结不在放弃,而在无力。相较于一味宣扬个人奋斗,社会更应作出相应改变,让奋斗不致成为“无用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