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蒙学报》的研究
《蒙学报》的完整期刊内容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可以找到完整的影印版本,但是在学术期刊网站上搜索后,我发现对于《蒙学报》的研究很少,只有十四篇,我大致将它们归为了三类。
-
蒙学公会与《蒙学报》的研究
- 创立背景
蒙学公会创立于1897年秋,是一个“专为蒙养说法”的学会,从幼学角度切入启蒙开化的话题,也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儿童教育问题的团体。当时清朝已经处于国危势颓的时刻,不论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接受了“今言变法,必自求才始;言求才,必自兴学始”这一观点,汪康年、汪钟霖、叶瀚、曾广铨等人就在这种情形下创办了蒙学公会,并于1897年11月24日创刊《蒙学报》作为机关报刊。
蒙学公会和《蒙学报》的设立还得到了众多维新人士的回应。梁启超曾在《时务报》上将这份报刊与《演义白话报》一同谈论,以启蒙为其重要意义,从而将两者纳入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中,赋予极强的时代意义,甚至大赞“呜乎,其或者天之不欲亡中国”。在《蒙学报》第二期中亦列名汪大钧、王锡祺、文廷式等数十人,感谢他们对《蒙学报》的支持。
-
- 蒙学善本
蒙学公会对于兴办学堂一直心向往之,甚至在立会之初就有所规划“本会创始先办书报,后立学堂”,然而由于实际经费问题只好作罢。但蒙学公会没有停止对“学堂课本”的自觉追求,其机关刊物《蒙学报》就很好地体现出了现代教科书的雏形。
蒙学工会在立会和办报之初就采纳众多大家对于“幼学”、“蒙养”的看法,对于儿童蒙学的阶段进行了具体的规划。按照中国传统教育体制,蒙学大致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礼记·内则》道“十年,出就外傅”,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也主张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近现代以来,郑观应仿照泰西,提出七岁至十五岁是“初学”,而梁启超则认为“大率自五岁至十岁为一种教法,自十一岁至十五岁为一种教法”。结合众说,《蒙学会报》简章宣称:
本会学报之设,专为蒙养说法。大凡幼孩,自五岁至七岁为一界,自八岁至十二岁为一界,自十三岁至十八岁为一界,十八岁以上又为一界矣hellip;hellip;本会报立报于养育幼孩之法,则重在五岁至七岁,以母仪为本;于启发童蒙之法,则重在八岁至十二岁,以师范为重。
而在实际的办报过程中,初创时体例并不统一,杂糅于一册期刊中,有的栏目标注了适合几岁的儿童阅读,有的栏目则没有。见效果欠佳,蒙学公会很快进行调整,至1898年第7期开始,《蒙学报》分为上下两篇,明确注明上篇专供五岁至八岁的儿童阅读,下编专供九岁至十三岁的儿童阅读。1898年第26期又改为上中下三篇,增加了适合十四岁以上的少年阅读的材料。
-
- 中体西用思想
《蒙学报》可以说是贯彻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修身”部分被视为蒙学之根本,而《蒙学报》的修身书的主要来源就是中国传统读物和日本教材及报刊,两国修身书部分内容及其旨趣极其相似。从第1期刊载的东文修身书部分,依次题目有父母之恩、孝行、孝养、兄弟、仁恕、俭约等;中文修身书对应的,也有兄弟、信义、气节、勤勉、仁慈、俭约等篇章。同时,《蒙学报》前8期,每期卷首为以古代“先圣”之白描像及传略,开篇为至圣孔子、然后依次是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等,宣扬忠、信、孝、弟四德。文学类中文读本书中也是强调“发圣经少仪内则之精蕴”。
- 《蒙学报》与“儿童”的发现
(2.1)晚清儿童文学觉醒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