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验改进研究评述
摘要:近年来,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一直受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通过教育部颁布的各类文件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调查,总结出当前中学科学实验改进的现状和进行实验改进的理论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阐述出研究目的并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发现大部分学者和一线教师致力于改进教材实验,而针对题目出发的改进或创新实验则较少,因此这方面的实验可以成为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初中科学; 实验改进; 评述
一、研究背景
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注重知行统一,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1]。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中第二部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第五点明确指出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2]。根据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了科学精神、尊重事实证据、科学思维方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还强调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3]。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实验演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本文对期刊网上根据主题词检索到的关于初中科学实验改进的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综合的分析以及简洁的评述,希望可以为推动初中科学实验改进问题的深层次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其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其内容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在人类千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在科学的历史长河中,实验则是推动科学学科向前发展的重要功臣。科学家们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解释、原理的分析以及规律的验证等都离不开科学实验。
在初中阶段,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科学教学更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4],纯理论的教学从认知层面来说是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演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从初中生的记忆特点来说,运用实验的课堂教学往往比单一的讲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学生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文字表述的现象,并在观看的过程中加深对该现象的体验和认识;学生可以更深入了解科学概念和定律,不仅是在教材上只通过文字认识这些陌生难懂的理论,更是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理解;学生还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探究方法,强化对思维的科学训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国外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教学中的实验模块,重视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较早地认识到教具和实验器材的改进创新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诸多国家中,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教学实验方面更为重视。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