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情境学习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07 14:56:31

文献综述

一 、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

情境学习理论从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90 年代初逐渐形成,该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弊端诸多,行为主义把学习看作 “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只关注外部行为,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的内部过程;认知主义关注学习的内部过程 ,把学习指向个体 ,没有考虑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为了弥补传统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学习理论开始关注学习的社会性,关注情境对学习的影响。在理论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双重挑战以及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情境学习理论形成。[1]

1978年,李吉林注意到传统的语文课堂毫无生机、枯燥无味,极大地束缚了儿童的发展,为改变“灌输式”教学法给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由外语情境教学方法衍生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一个立足于本土,同时又走向国际的教育流派----情境教育由此诞生,本着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目标,情境教育体系注重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探寻出一条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2]

国之命脉,端在教育。现行的学生教育以同样的标准去严格要求学生,培养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应试人才,一味的注重教师教学生学,忽视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此问题亟待解决。全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认识到教育的应试倾向存在的各种弊端,坚决反对“灌输式”教学,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坚决反对以“分数”衡量每一位学生。笔者认为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及价值:

首先,能有效转变语文教育理念,使理论更丰富。依据李吉林老师的语文情境教学理论,有助于小学语文识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理论完善以及操作体系建构,推动理论发展。其次,能有效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教学中,知识、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从而使学生的手、眼、大脑同时运转工作,以便教学材料被更快地吸收。学生亲自感受情境,品味其中蕴含的“美”,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下,更容易激发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后,有效推广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发现研究、实践创新,才能超越自我,全面发展,适合的情境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等,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