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合作创造奇迹》教学设计文献综述

 2023-11-26 19:04:04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

“合作共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无可避免需要通过合作来达到更高更好的成就。1996年我国第八次教育与改革以后,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将原来的应试教育一次性教育转变为了终身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善于合作也是提高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人才素质的重点之一。合作精神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品质。所以学会合作,就成为了贯穿我们每个人终身的重要课题。国务院在2001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也提到“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1]各地要建立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学校,探索、实验并推广新课程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的小学生普遍缺乏合作精神,任存在自私,孤僻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

国家教育部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课程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理解学生,力求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本课题研究正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来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学会合作,掌握合作方法,理解合作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以帮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拥有合作精神,为成长助力。本课题研究中提到的“体验式教学”,是一项极为重要并且广受推崇的德育教育教学理念,旨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合作创造奇迹》题目的确立来源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心理健康课本。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对于一些事物的判断仍存在片面性,此时的合作学习正是在教会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集体中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首次出现,发轫于“人文关怀”思想,当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较为统一的分类是分为活动型和知识讲授型两大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多角度,更细致的分类。例如:姚本先、方双虎(2002)从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独立型和融合型两大类。而叶一舵(2003)侧从课程取向的角度将心理健康课程分为三种取向:学科取向、经验取向和问题取向。且不少学者赞成将三种取向融合为“问题—经验—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

2.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意合一、实践创新的人[7]。体验式教学致力于让参与者将自己的智力、情绪及行为全部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体验式教学是将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相结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