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思想简论文献综述

 2023-11-26 19:04:14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隋末大儒王通,字仲淹,门人私谥“文中子”。隋河东郡龙门(今山西万荣县)人,出身于官宦儒学世家。王通以著书讲学为业,著作有《续六经》,但均已失传,今仅存《中说》十篇,是研究王通思想的重要史料。王通作为隋朝大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上承汉代及魏晋南北朝的经学,下启隋唐的新儒学,以至于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儒学的发展史来看,王通是从汉晋经学向宋明理学过度的关键人物,在魏晋南北朝到唐的学术演变过程中,王通具有变革性的作用。

历史上关于王通的记载开始于初唐时期,唐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王通在学术史上的重要性,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但还未进入真正的研究。初唐时期的文献主要是对王氏家人、门人和友人的记载,如杨炯的《王勃集序》,陈叔达的《答王绩书》,薛收的《隋故征君文中子碣碑》, 杜淹的《文中子世家》等。中晚唐时期的文献记载较多,记载王通的主要文献有皮日休的《文中子碑》,刘昫的《旧唐书》等。在唐代的这些文献中,既有记王通其人的,又有记其书的。宋代属于注释、整理时期,如阮逸的《文中子中说注》十卷。 元初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载了前朝学者对《中说》及《元经》的评价。明清代学者对王通其人其书的真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近代以来有许多学者对王通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专著,但从总体上看,数量较少。学术界部分学者对王通其人及其著作存在的真实性进行了考证,形成了几部专著。

较早的有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汪吟龙所著的《文中子考信录》,该书分为人考和书考两部分,并有附录《与章太炎论文中子书》、《文中子述略》等,史料收集十分广泛。之后尹协理和魏明两位学者所著的《王通论》在史学界也具有较大的影响,该书不仅对王通及《中说》的真伪进行考辨,同时论述了王通的生平事迹、王通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王通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等方面的内容。西北师范大学李小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文中子考论》对王通的家室、生平、门人及其交游进行论述,同时对王通的著作《元经》的真伪和《续六经》进行考论,附录为《文中子年谱》。

关于《中说》译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郑春颖的《文中子中说译注》(2003年),该书对《中说》十篇进行注释并翻译,书后有附录七篇《文中子中说序》、《文中子世家》《王氏家书杂录》等。

在其他著作中部分提及王通的片段式研究较多。哲学思想方面有:谢元量的《中国哲学史》,许凌云的《中国儒学史》(隋唐卷),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等。文学方面有:邓小军的《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该书在第一章中对河汾之学进行考论,并对《隋书》不记载王通这一下现象进行论述和说明。罗宗强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等。教育思想方面有: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史》,冯克诚《隋唐儒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等。论述王通在儒学发展史上的成就和地位的著作有:赵吉慧、郭厚安、赵馥洁、潘策主编的《中国儒学史》,姜林祥主编的《中国儒学史》,尚斌、任鹏、李明珠的著作《中国儒学发展史》等。

近代以来研究王通的论文成果较多,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约有百余篇,现对一阶段史学界对王通研究成果做出综述。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王通的生平事迹及著作,王通的思想研究,王通在儒学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关于王通生平事迹的考证主要涉及其人是否存在、生卒时间、门人问题和故里所在等方面。张新民在《辨王通为隋代学者》中针对前人对王通质疑的三个方面,通过考证当时门人、朋友及朝政涉及王通的事迹,以及新、旧《唐书》屡见王通之姓名的史实,认为王通确实是隋代学者。张新民的另一篇论文《文中子事迹考辨》也对王通的籍贯、年寿、拒仕、讲学、门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考辨。吉炳南、苏振宏在《王通故里考辨析》中指出王通故里在古龙门今河津, 在万荣县通化。刘宽亮在《王通生年考》中指出当前学术界关于王通的生年分歧较大, 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王通生于北周大象二年,另一种观点认为王通生于隋开皇四年,这两种说法四年之多。刘宽亮通过考证认为开皇四年之说正确, 大象二年之说站不住脚,因此他得出王通生于隋开皇四年的结论。王向明在《王通讲学地之沁县考》中针对“万荣说、河津说、稷山说、沁县说”这四种关于王通讲学之地的争论,通过研究县志、墓志等资料,论证了王通讲学之地为沁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