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城乡小学生阅读环境的差异研究——以三所小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3-11-27 09:16:52

文献综述

一.文献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阅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全民阅读”,再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这标志着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党中央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201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掌握独立阅读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从而从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量化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且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良好的读书环境对唤醒小学生的阅读激情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儿童阅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校到家庭,各种阅读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儿童阅读实现了规模扩展与质量提升的同步推进。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城乡间儿童阅读依然存在巨大差距,“30%的城市小读者拥有 80%的少儿读物,70%的农村小读者只拥有 20%。”在追求教育公平、均衡教育资源的大背景下,城乡儿童的阅读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如何缩小这些差距,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1.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泛指了所有对阅读能产生外界影响力的总和,是读者进行阅读的前提条件,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主要指读者所处历史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背景等,这是时代给予的阅读大环境。微观环境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个人环境,即读者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它包括个人所在的社区、学校、家庭等”,这是一种小环境。本研究中的课外阅读环境仅以曾祥芹的“微观环境”为对象,把它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个方面。同时,阅读环境又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阅读材料、阅读空间等直观环境;精神环境则包括阅读氛围、阅读指导、活动形式等潜在环境,这也是本研究具体涉及的领域。

2.城区、乡镇、农村

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10月颁布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 定》),用来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按照《规定》,“城镇包括了城区和镇区,城区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

镇区,俗称乡镇,指“在城区以外的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