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语体修辞运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19 15:47:46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文是借助语言沟通公务活动的信息,进行行政与社会管理的- -种有效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一个必然产物。我国最早的公文出现在殷商时期,“公文”一词最晚也是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汉代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公文语体研究作为语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大多都只是零星的研究,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始系统深入的研究。当时的公文语体研究是伴随着研究语体的热潮而兴盛起来的,后来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公文语体的著作。研究公文的学者在1989 年成立了专门研究公文写作的公文写作研究会。这一组织汇集了一大批的学者,到目前为止已经组织出版了200 余部著作,发表了一大批研究公文的文章。不过,这些学者的著作大都是研究公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不是从语言学角度对公文语体进行研究。真正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公文语体的是研究修辞学的学者,他们主要有王德春、袁晖、李熙宗、黎运汉、郑远汉、张弓、唐松波等。1980年成立于武汉的中国修辞学会多次讨论语体问题,著名刊物《修辞学论文集》更是发表很多有关语体问题的文章。

公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而针对公文语体的研究近年来也一直未曾中断。其中,对公文修辞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公文因其语体的特殊性,不似其他语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曾在早年间有一种传统的“公文无修辞”的论断, 但实际是指传统公文中其积极修辞手法运用得很少, 而主要是采用消极修辞手法。

近年来公文语体的修辞运用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公文修辞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但是,对公文修辞研究成果研究的阶段性的总结还略显不足。

我国现代修辞学鼻祖陈望道先生将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类,积极修辞采用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表达方式,致力于更好地表情达意lsquo;消极修辞采用抽象的、概括的、规范的表达方式,致力于更好地说明事理。近些年对公文修辞的研究,也有不少以此为着眼点。

白生君在1997年的《公文消极修辞方法十种》中,指出,公文的语言表达只能少量地选用一些形式整齐、有庄重感的积极辞格,例如比喻、对比、排比、层递、设问、反间、引用 等,而大量使用的则是消极修辞,因为它能使语言规范、质朴、缜密,符合公文语言简明、朴实、畅达的要求。对公文消极修辞的引据、分条、撮要、舛互、简缩、数概、统括、警策、省略、提前共11种消极修辞方法做了仔细研究。李振凌(2013)、赵天舒(2014)等学者也在近年对消极修辞在公文写作中的运用做出了探究。

公文语体的历史悠久,古代公文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性,而发展至现代,公文更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实用价值提高,文学价值降低。因而针对不同时代的公文,也有不同的研究侧重。贺予新(2014)在《管窥古代公文写作的现代价值》中指出,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具体公文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对现代公文写作有益的原则,并进一步佐证现代公文写作的一些固有原则与方法。秦程程在《民国与当代行政公文语体修辞特点比较研究》(2014)中,通过对民国行政公文和当代行政公文语体修辞特点的比较,清晰地展示了现代公文演变的过程,展现出当代行政公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属性。

现代公文语体更加注重公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词句和辞格的选择上较为谨慎。随着公文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些特殊词语、专用词语和专用句式,辞格的选用也相对固定。因此学者们也常通过词语、短语、句式、辞格等入手来研究公文语体,针对当代公文的具体文本做具体的修辞研究。郑立新、高甜甜在《十八大报告中修辞格的运用艺术》(2013)中,结合十八大报告中的具体例子,对十八大报告中运用的排比、对偶、比喻、层递等多种修辞格,及报告中将几种修辞格杂糅在一起综合运用的效果做了具体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