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宋代元宵词意象研究以《全宋词》[1]中描写元宵节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具体文本分析为基础,对词中所描写的自然风物、社会生活、节日风俗进行考察,探求两宋元宵词的意象符号系统。近年来,随着词学研究的不断开拓和深化,元宵词研究作为节日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学界关注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即对宋代元宵词的整体研究。台湾学者陶子珍《两宋元宵词研究》[2],书中梳理了元宵词反映的习俗,对两宋元宵词的内容与写作技巧进行了深入探讨,其特点在于突破了民俗文化、城市生活等先验视角,对文本的重视和阐释力度较强。易蓉、陈扬燕的著作《宋代节序词研究与欣赏》[3]第二部分精选宋词中的中秋词、元宵词、重阳词等节日词,从词作的创作轨迹、思想内涵、审美特征及民俗学、历史学等角度进行简析,注重文本分析。林晶晶《宋代元宵词研究》[4]结合元宵节历史背景、文化风俗,对宋代元宵词创作的兴盛原因、艺术特征、价值意义等进行综合研究。祁高飞《宋代元宵词研究》[5]立足作品,对宋代元宵词的起源、兴盛、时代变迁下词人的心路历程及元宵词的艺术呈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说。
其次是对宋代元宵词中民俗文化的重视。邓乔彬在其著《宋词与人生》[6]第八章“节序与习俗”中以周邦彦《解花语·上元》和辛弃疾《青玉案》两首词为例阐释元宵词中的民俗描写。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7]一书下编在论及“四时游赏与节序词”时,以七首表现快活和享乐情趣的元宵词为代表讨论宋代社会的享乐风气,透视了宋人在节假日中的享乐情态。黄杰的著作《宋词与民俗》[8]第一章“宋词与节序民俗”以元宵词、七夕词、中秋词为例,分别就民俗起源、节日词中的两宋民俗、节日词的艺术成就等方面逐一探讨,分析其中的民俗现象,该书将宋词与民俗相结合,开辟了在民俗学中运用词学文献的特殊领域。杨万里《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9]第三章“宋调与节日”从都市狂欢的角度对宋代元宵节进行了细致分析,从元宵词看宋人都市情结,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述,展示宋代词人在精神上世俗化的社会背景。沈松勤所作《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10]中编以节序词、寿词为例讨论唐宋词的社会文化功能,通过分析元宵节的表现形态,认为张灯游赏的节序风俗与元宵词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余敏芳《狂欢视野下的宋代元宵词》[11]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观察宋代元宵词描绘的淡化等级、突破禁忌的节日场景和节日习俗,指出了元宵狂欢中特有的文化现象——颠覆,以及民众胸臆表白的特殊方式——笑乐。作者另有《宋代节日词的题材建构》[12]一文,以元宵词、七夕词等节日词为例,指出节日民俗以节日场景、节俗活动、节日物象、节日情思四种形态参与宋词题材建构,显示出宋词对社会群体日常生活的关注。张智慧《宋代元宵词折射民俗文化探析》[13]对宋代元宵词中描写的张灯、观灯、男女交游等民俗进行分析,强调了宋代元宵词对民俗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杨万里《城市节日文化与宋词中的狂欢精神——以元宵词为例》[14]通过分析宋代城市的繁荣及城市节日文化的兴盛,以宋代元宵词为文本基础,探讨宋词中宋人狂欢精神的四个特征:时间连续性、演出多样性、节日装饰炫耀性、非功利娱乐性。贺闱《宋代节日词研究》[15]第二章“以节日为中心的创作研究”通过元宵词中的帝京视角,考察元宵词创作与两宋都城的关系,研寻节日词中词人的帝京情节及其表现。
第三,宋代元宵词研究中关注到作品内容与艺术特征。谈春蓉《浅论宋代元宵词常用的艺术手法》[16]一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认为元宵词的艺术手法比较固定,常常使用比兴、铺叙、对比,并进一步指出这些艺术手法的大量运用是与文学史的发展、经济基础及政治时局密切相关的,是历史的必然。姜葵《论宋代元宵词的变化特征》[17]主要从元宵词艺术手法、表现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探讨元宵词在宋代历史变迁中的变化特征。
第四,对词人心态与情感的关注也是宋代元宵词研究的重要内容。李术文《论宋代节序词的情感诉求》[18]择取元宵词、七夕词、中秋词作为宋人吟咏爱情、渴望幸福的代表,认为这些建立在社会风俗行为基础上的作品,细致、深刻地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谈春蓉《论宋代元宵词的悲剧意识》[19]认为宋代元宵词坛在狂欢的主旋律外也蔓延着悲剧气息,通过结合具体作家作品,指出宋代元宵词的悲剧意识与元宵节独特的节日特点、国家的政治局势以及作者个人身世息息相关。马凤兰《从元宵情节探析宋词意境》[20]通过对元宵词中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的分析,解读元宵词中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国破家亡的爱国之情以及年华易逝的惆怅之感。逯雪梅《宋代元宵词中的士人心态》[21]认为宋代元宵词主要反映城市元宵节盛况,是宋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文化反映,表现了宋代士人真实的生活面貌和心理世界。
最后,对元宵词的意象研究是宋代元宵词研究成果的另一层面。谈春蓉《宋代元宵词意向群探微》[22]总结出最具有代表性且出现频率最高的五种意象,即服饰、灯火、音乐、民俗、自然风物,并对这五种意象逐一分析解读。贺闱《刘辰翁元宵词意象简论》[23]分析了刘辰翁词作中“雨”、“山”、“村”等意象,指出了刘辰翁元宵词蕴含的社会意义及文化心理特征。万静《论刘辰翁宋亡后咏春词与元宵词意象模式》[24]指出遗民词人刘辰翁多用今昔对比的意象模式,同时将现实意象与非现实意象交替入词,强化盛衰兴亡的主题。何欣《浅析宋代元宵词意象》[25]将元宵词意象变化与社会变化相联系,指出其有北宋欢乐祥和的词作、南宋初期愁苦词作、宋末充满黍离之悲的词作三种类型。
通过以上对宋代元宵词意象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元宵词意象研究在文学溯源、创作发展、民俗文化等层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该课题仍有被忽视而可供开拓的空间:
第一,目前的宋代元宵词意象研究多为微观研究,研究的焦点为词史上的重要词人及代表性意象,没有对元宵词意象进行整体面貌的描述及系统的分类梳理,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第二,对宋代元宵词意象的审美意境和思想内涵把握不全面,没有将意象置于历时的文化空间中全面考察,而是在文本中对意象进行静态分析,未关注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作者使用同一意象时表现出的个性。
第三,对宋代元宵词意象的研究多为文本内部研究,对意象中承载的市民生活、都市文化与士人心态等研究较少。宋代元宵词是宋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意象是元宵词内容和思想内涵的主要载体,通过研究宋代元宵词意象可以考察时代风貌和民俗文化。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