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在现代中国的改编文献综述

 2023-11-25 09:23:26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李伟昉在《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中论述道:“在近现代中国,对这位西方经典作家的接受却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从lsquo;传奇作家rsquo;到lsquo;精神斗士rsquo;再到lsquo;争议人物rsquo;,再到lsquo;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家rsquo;。这种一波三折的命运沉浮和转折,构成了近现代中国莎士比亚的接受史”。由此可见,莎士比亚戏剧被中国的研究界所重视,本课题主要着眼于莎剧在现代中国的改编情况。

曹树均和孙福良在《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一书中将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大致分为两个时期:“早期话剧(文明戏)时期(1907-1918)和现代话剧诞生和初步发展时期(1918-1949)。”文明戏时期已经出现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有包天笑的《女律师》和王国仁先生的《杀兄夺嫂》等,叶庄新的《跨越文化的戏剧旅程》认为“1911年包天笑据林译莎剧故事《肉券》改编的《女律师》四幕剧,刊于《女学生》杂志第二期,1911年由上海城东女学编印,这是中国最早的莎剧改编本”。曹树均和孙福良认为“民国初年,四川雅安川剧团王国仁先生就将《哈姆莱特》改编为川剧《杀兄夺嫂》演出,开创了我国地方戏演出莎剧的先声”。

更多的学者注意到莎剧改编的经典作品,如李伟民、姜洪伟等对李健吾的《王德明》和《阿史那》的研究,李伟民、刘欣对顾仲彝《三千金》的研究等。对于《王德明》,柯灵认为“沉郁怪诞的色彩,波橘云诡的剧情,野心家的阴鹜狠毒,杀人后的怔忡狂痛,《麦克白》激荡人心的力量,依然很好地保存着,而全剧从内容到形式都中国化了”,李伟民则认为“反映在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建构了lsquo;嫉妒—野心—阴谋rsquo;呈现出的心理发展曲线,人性的善良、丑恶,性格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渗透于其中的中西文化的交融”,“作为一部本土化相对彻底的莎剧,《王德明》以汉语语境中大量的成语、俗语、历史典故塑造了一个中国式的野心家麦克白,并在中国化的伦理道德框架内给予其批判”;对于《三千金》,叶庄新认为“荒野里的风雨雷电,大自然的征兆,人物的预感,这些富于戏剧性的元素都得到很好的移植”,孟宪强认为“只借重原著的骨骼,完全以中国的风土,创造出崭新的人物、气氛和意境,那是化异国神情为中国本色的神奇”,刘欣则认为“《三千金》 删去了副线,只保留了爱德蒙的部分形象采用了主线的主要情结和人物关系,去掉了弄人这一特殊的人物,同时,又嫁接了旧剧 《王宝钏》的成分。”

总之,对于课题“莎士比亚戏剧在现代中国的改编”,大多还只是限于重要改编作品的阐释分析,目前学界还缺乏整体的专门的研究。相信不久以后,愈来愈多的学者会关注到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改编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对于深入理解莎士比亚戏剧,以及莎士比亚戏剧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论题探讨中国剧作家改编莎士比亚时的惯常方法,以及他们改编的得与失,以求给以后的莎剧改编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本课题的研究和开展对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