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江苏作家群是当代文学作家群中最强劲的方阵之一,江苏作家以各自的方式回应着时代,显示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旺盛的创造力,对江苏作家群的研究,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江苏作家群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荆歌的小说具有独特风格,展现了不同凡响的创作活力。当代学者对荆歌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假乱真”式的叙述方式:荆歌的小说在对假的叙述中呈现真的状态,绝少浪漫的爱情故事和现实的生活状态,多的是畸形的欲望关系及虚无的死亡情结。他的小说偏离常规,抛弃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真而造假,在“假的故事”中揭示生命的压抑与扭曲。如:汪政《断线的风筝——对荆歌小说的一种说法》(《南方文坛》,2000年03期)、林舟《荆歌访谈录与荆歌谈民间故事》(《作家》,2001年06期)、樊秋华《读荆歌新书闻香识人》(《文学报》,2013年9月)
2.具有颠覆性和解构性的叙述结构:荆歌的小说文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所见之处是环环断裂的事件链条,突兀且荒诞。在反复的琐屑的事件中,展现生活的斑驳陆离。在解构现实的同时,给历史、人性、故事提供一种无限的阐释与建构的可能,具有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特征。如:韩雪临,葛红兵《穿过镂空的生活——荆歌近期小说解读》(《当代文坛》,1997年06期)、吴义勤《新长篇讨论之十一 小说的“轻”与“重”——荆歌民间故事、贺奕身体上的国境线》(《小说评论》,2002年06期)、陈霖《恪守小说之“小”——荆歌小说片论》(《文艺争鸣》,2007年03期)、叶有根《受着想象和梦的导引”--荆歌小说叙事艺术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以“说”为主呈现个人经验的叙述特色:荆歌以独有的叙述激情将“欲望化的叙事”话语化,以“说”来实践个人化的审美倾向。个体经验化的倾诉为荆歌小说叙事提供支点,同时“说”本身也加剧了故事的扑朔迷离。津津有味的“说”以及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夹杂着的不合时宜的笑声,构成了荆歌小说“舒缓缠绕”的叙述特色。如:苏童《骄傲的作家 孤独的写作》(《深圳商报》,2003年2月)、张光芒《穿行在恐惧与炫耀之间——荆歌论》(《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蔡东《江苏当代青年小说家综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姜广平《我是一个有叙述激情的人——与荆歌对话》(《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4.以“小城人文景观”为代表的苏州书写:荆歌小说中常有吴江小城的影子,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回到童年和故乡。但荆歌小说中呈现的江南是另一种面貌即灰度,没有色彩,只有深浅。小城景象在时间的重压下,呈现异质的状态。如:朱红梅《还是一片小城月光——关于荆歌和他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潘延《“后陆文夫时代”的苏州书写——谈朱文颖、荆歌、叶弥、戴来小说中的苏州形象》(《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在以上四个方面中,以“小城人文景观”为代表的苏州书写这一研究方向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荆歌的小说文本与生活不是线性的比照关系,而是呈现出散淡缠绕的面貌,以一种“回视”的形态调整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消化生活与创作中的矛盾和悖论。而荆歌小说中的苏州书写正是“回视”的典型。荆歌代表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州小说家的成长,他与其他苏州小说家在创作中对苏州有着不同向度、不同程度的书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研究荆歌小说的苏州书写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通过解读荆歌小说中的苏州书写,剖析荆歌小说创作的特点和风格,不仅对深入理解荆歌的小说有积极意义,更有利于理解地域文化对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以及作家的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时也为吴文化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提供新视角。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