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的性别认同和差异文献综述

 2022-12-20 22:54:47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依据

(1)美国学者Lakoff是性别语言差异研宄的开拓者。她于1975年提出了一个关于女性语言的论断,在她的《语言和女性的地位》一书中,女性语言可以通过包括具体化词汇、使用形容词等方式与男性语言区分。最初语言学家们对性别差异只做静态的观察。后来,特别是随着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性别差异,转而进行动态研究,并开始分析性别

(2)根据CNNIC 统计数据,截止 2018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数量突破 8 亿,比上年同期增长 5050 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高 1.9 个百分点,达到 57.7%,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 7.88 亿。同时,报告还显示出活动在网络社会中的年轻网民具有独立、开放、包容、求变等诸多特点,为网络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网络语言生活的创新求变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智力基础。

(3)David Bamman, Jacob Eisenstein, and Tyler Schnoebelen在Gender identity and lexical variation in social media中成功通过美国社交软件twitter的流API建立语言模型,预测社交媒体网络语言的性别差异。这为研究“中国版本”twitter,也就是微博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提供方法、对象等参考,推动中国本土网络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

性别是社会语言学中热议的话题,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不断取得发展,“标准”和“本地话”概念也不断用于区别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一直以来,性别大多数被认为是可以受语言影响的因素,同时又能塑造语言。

而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网络在中国的出现,网络语言研究也不断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易文安先生、于根元教授以及社会人士不断在网络语言词典编撰中取得突破和创新,包括刘海燕、李康、张阳等学者也著有《网络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月出版)、《网络流行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等关于网络语言的著作,为网络语言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和参考。

综上所述,通过社交媒体建立大型网络语言数据集能够帮助分析个人语言词汇使用频率,再归纳不同词汇组别对当代语言性别认同和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对信息时代中性别认同和差异的新探索。

三、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